洪頭蔡尾 - 周家拳
周家拳創於清末民初,當時嶺南武林稱此拳派為“ 洪頭蔡尾 ”。拳法創自周龍,而周龍先後學習洪家拳、蔡家拳、北少林拳等,本身又與洪家拳的黃飛鴻亦師亦友,所以『周家拳』拳術重手法,手法近似洪拳,其技擊兩家大致相同;不過在手法上,尤其運勁,洪家比較剛猛、沉重,步法較為簡樸,由於講求力氣,必需沉腰坐馬、藉以催力,多一步三變、運勁為原則。反之,『周家拳』的手法技擊輿洪家拳相同,但步法則採蔡家拳之靈活跳躍,再加上步法常變,在套路比較上不及洪拳沉勁剛雄,唯變化速度反有過之,雖然講求沉勁、剛雄,卻不失速度 與變化,可以剛克弱,亦可以弱勝強。實戰方面,講求以快打慢、靈活進退、後發先至,借力打力。故而當時嶺南武林對於此一拳派有『洪頭蔡尾』之稱,主要是因 參合洪家拳與蔡家拳、再加上北少林之腿擊法有所發明而來,成為一套全新的武術系統後流傳廣遠聲名鼎盛,故稱為周家拳。
周龍之弟周協、周彪、周海、周田重武稱雄堪與乃兄相媲美,二十年代嶺南武林稱為周家五虎,享譽達半世紀。周家拳亦流傳甚廣,除了廣怖中國廣東、廣西一帶外、並且列為中國十大流派,弟子遍及台灣、星、馬、越南、東南亞、澳洲、美國、德國、歐洲各國及南非等地方。因周家拳廣泛流傳海內外,故而亦稱“ 中外周家拳 ”!
周家拳入門拳法為「小伏虎」為基本拳,操練基本功,以強制敵;「小洪拳」則以變化、速度取勝;『十字拳』源於蔡家拳;「萬字拳」源於洪拳,以剛制剛;「大伏虎」講求勁力,一招制敵,歸之於虎豹;「柴樁」以橫掃地蹚腳法破敵;「虎豹」出招快狠刁鑽、勢如虎豹。
用力力中能借力;臨機機內要關機
周家拳入門拳法為「小伏虎」為基本拳,操練基本功,以強制敵;「小洪拳」則以變化、速度取勝;『十字拳』源於蔡家拳;「萬字拳」源於洪拳,以剛制剛;「大伏虎」講求勁力,一招制敵,歸之於虎豹;「柴樁」以橫掃地蹚腳法破敵;「虎豹」出招快狠刁鑽、勢如虎豹。
一、周龍祖師歷史及練武經過
周龍祖師,周家拳始創人,原名姓周名林,字澤樹,原籍廣東省新會縣塘夏鎮沙富鄉人。生於清光緒十七年(西元1891年) 三月十一日。其父名周芳熹,母黎氏,父母教子有方,雖世代務農,幼即灌輸大志,當時鄉間崇尚武藝,藉此達至強身健體之境,農隙之暇亦有所寄託,以避免子弟於不良嗜好。
周龍早承父訓,對武術產生極大興趣。其叔父周雄曾從洪拳名師學技,拳腳功夫聞名新會,本領推為一邑之冠。叔父為當時洪拳名師,周龍便順理成章地跟隨其叔父周雄練習樁步為先,練洪拳多以馬步為主,不論年輕、稚子、壯夫皆以為苦,獨周龍毫不介意,而周龍每天都勤加斷練,從不言苦,周雄益加喜愛其矯健明慧,將其所學拳法武藝一一傳授,最後更將其個人絕技八掛棍授與周龍,經十載淬礪、多年之辛苦斷練,周龍已能將其叔父傳授之洪拳練得步法沈雄、穩健,拳勢威猛而剛勁有力,深得洪拳之特色。
其後因緣際會,周龍後隨肇慶名師蔡九公習蔡家拳,蔡家拳講究突擊手法,有所謂“洪家講橋馬,蔡家講快打”,“洪拳打定,蔡家打揈”等說法。周龍並不因已練得一手好洪拳而自滿,對蔡家拳亦加以練習鑽研,不僅其手法更為突擊靈活,步法更為堅實穩固。自得洪、蔡二大拳法之後,習之不輟,技藝益發精進,身手比昔日更為精深,此時已將洪蔡兩家拳法融會貫通,終能練成此兩家嶺南名門武術,更將此兩家武術洪拳蔡步聯為一致,而漸有所創製、發明而自成一家。
二、周龍祖師前往馬來西亞謀生經歷
其後,周龍與六弟周協到廣州做裝箱工,西元1910年,其時周龍已年屆十九歲,正為精壯之年,其感到在鄉中謀事難有多大發展,乃決定南遷馬來西亞之吉隆坡謀生,希望能在壯年自創一番事業。
豈料到步不久,發覺當地華人頻遭地道惡勢力人士欺凌,周龍不值此等人士所為,挺身而出為當地華人出頭,以其精湛之武術聯同當地華人一同將這批惡勢力人士清
除,卻因除暴安良而錯手將當地之頭號惡人擊斃。雖能清除此批惡人而令當地華人能夠安居樂業,卻因打死人而違犯當地法例,迫不得已只有四處躲避逃命,其後逃避到吉隆坡荒郊一名「極樂寺」之廟宇,得寺中主持弘一大師接見,洞悉其情,覺得其因除暴安良而傷人,確屬情有可原而予以收容。周龍得其收容不禁喜出望外而
深感銘謝。
其間更得弘一大師授以北少林武藝,初期先授以北少林拳術,嫻熟之後再授以器械,如梅花雙刀、三節棍、公孫棒、禪刀、七節鞭等,功孫棒與禪刀為南派武術中甚少見者,周龍日夜苦練,孜孜不輟,弘一法師亦循循善誘,在極樂寺中習武不知不覺已轉瞬三載,弘一方丈盡將平生絕技傳授周龍。
周龍斯時更如百尺竿頭,再進一步,初學洪家、再學蔡家,後習北派,期間他融合洪拳、蔡家拳等南拳武術及在南洋學習的北少林武術,使得周龍拳術武藝功夫益發精湛而融合三家之長以創制新拳,1913年10月,“洪頭蔡尾”為特徵的周家拳正式定型。三載之光陰荏苒,弘一大師深覺周龍武技已達登峰之境,故而遣周龍面世,臨別前特囑咐將少林武術發揚光大、名留於世、永垂千古!
三、周龍祖師參加比賽獲得冠軍受聘為福軍總教練
西元1914年周
龍返回新會後,將其所學得之數門武術,融匯貫通,然後去蕪存菁,取其長棄其短,自創出另一門武術,初時以「洪頭蔡尾」拳術稱之,其後為求更為貼切,便以其姓氏為門派之別,正式稱為「周家拳」。更將其武術授予四位弟弟,周協、周彪、周海、周田等。並立志將此門武術加以發揚。
在返回故鄉不久,民國初創,當時環境所需,軍旅皆提倡國術運動,其時適逢福軍軍長李福林將軍公開招募武林人士,徵聘拳師出任國術教官,報名者逾百,採公開比賽淘汰制度,列冠軍者獲得聘任。
周龍報名參加,其間連場奏捷,最終決賽遭遇另一名高手管金池,苦鬥一番後以平生絕技虎豹拳打敗之而榮獲冠軍,遂獲得聘任為福軍軍旅之國術總教練,周龍由此時起聲譽日隆。正式打下其發揚周家武術之根基。
四、周龍祖師正式設立第一間周館
周龍祖師有感軍中事業基礎已日益鞏固,閒暇之餘念在極樂寺習技時時常聆聽弘一法師訓誨,以發揚武技相勉,但覺得過往只傳授福軍之官兵,而未能授與外界人士,仍感引以遺憾。
光陰荏苒,西元1917年,周龍祖師在福軍任軍中總教練不知不覺已經數年,四個弟弟皆已練得一身絕技,各能獨當一面,為將周家拳發揚光大,庶無辜負師父之意,特應設立武館以發揚武技,乃將此意告於福軍統領李福林,李福林亦大加讚賞。周龍於是擇地廣州市單邊街十三行,正式設立第一間周館,並定名為「仁義堂周館」。當時福軍統領李福林之劉姓參謀長與周龍為莫逆交,特親自提贈一對聯,
對聯曰:「用力力中能借力,臨機機內要關機」!!
周龍特愛此門聯一語道盡周家拳精妙與所長,規定諸弟子開館收徒,一律懸此門聯作為標誌,此後所有周館之神位,必定寫上此對能道出武學要訣之對聯,現該門聯已成為周家拳派之文獻。此後所有周館之神位,必定寫上此對能道出武學要訣之對聯。
周龍設館後親自出任教練,並由其四位弟弟任助教,由於周龍在軍中早負盛名,自廣州正式設館授徒後,各方慕名而來學武之人不絕如縷,桃李盈門,一堂濟濟,因教導有方,不久名震全市,所收門徒極眾。周龍與四位弟弟均成為當時名重武林,每位皆能獨當一面之名拳師,周家拳盛名不徑而走,當時武林中人,統稱其五兄弟為
「周家五虎」,可見其五兄弟在武林界聲譽之隆!
西元1925年(民國十四年)間,周龍當時既任福軍國術總教練,又在自己館中授徒,將周家拳發揚光大,聲譽極隆,正當館務如日方中之際,廣州市忽發生瘟疫流行病症,周龍不幸染上,但其自恃年青力壯,身體強健,仍然為教拳而忙個不了,將病症當作小病而未加理會。
是年七月初六,正是廣州乞巧佳節,廣州市上民康物阜,每年七夕,大小人家均張燈結綵,鋪張華麗慶賀乞巧佳節。是夜周龍祖師晚飯之後頓覺不適,忽然疴嘔大作,
門徒大驚,急召醫者來,並往尋覓周彪、麥展晴、關德興、陳斗等人回來,豈料病情轉烈,外病傳內,來勢急劇,病情極重,雖經名醫加以料理,但卻葯石無靈,於當年七月初七日終告不治逝世!!!其時年僅三十四歲,天妒英才,武星隕落,震動武林,無不萬分婉惜。一代武術崇師,從此撤手塵寰,永別人世矣!!!
舉殯之日,其四位弟弟周協、周彪、周海、周田等為痛失長兄,哀痛莫名之餘,集靈前為誓,恥志繼承亡兄遺志,繼續發揚周家武術,以使永留武林青史。
周龍去世後,周協年少老成,果善繼乃兄宏願,領周彪,周海,周田三弟,努力推展會務,並由八弟周彪辭去軍中教職,接手發展仁義堂周館。
次年西元1926年,其弟周協、周彪、周海、周田分別在廣州、佛山、江門、肇慶、梧州等地開館授徒,是於河南設立第一分館,其後更於河南各地分設二、三、四分館,繼後更在廣州陳村、佛山、江門、九江、都城、雲浮、肇慶、悅城等多處地方設立分館。其序是為:
1926年、周協、周彪等於廣州河南大基頭設立第一分館;
窰頭設第二分館、馬涌橋設第三分館、新鳳凰鄉社第四分館;
1927年(民國16年)二月在陳村設第五分館、
1927年(民國16年)五月在佛山設第六分館、
1927年(民國16年)在南海西樵官山陳村設第七分館共二分館;
1928年(民國17年)五月周彪祖師回新會江門設第八分館、
1928年(民國17年)於台山新昌設第九分館,由首徒朱華、李牛等主理;
南海九江設立英勇堂周館,由首徒李牛、陳貴仔、劉浩等主理;
1929年 (民國18年) 周龍祖師之十弟,周田祖師往西江發展,於肇慶夏窰設館,後在悅城、龍母墟、都城、雲浮、梧州等地設立分館,達二十餘間之多,而總計有八十餘間之多,皆由周氏兄弟分別主持,入室弟子並於港蜚聲武壇者有關德興、陳斗、麥展晴、林卓垣、伍由名、呂柱石、陳萬祥…等,故周家五虎之名,良有由也!
民國二十年間,周氏首徒劉浩、劉富更到越南設館,發揚武術,數十年的經營,蔚為當地之名拳師,門下桃李滿門,時至今日周家武術在越南亦首屈一指。
在此段期間,周家武術確是發揚光大,短短數年間開設分館八十多間,皆賴周家五虎領導之力,是由周協、周彪、周海、周田等四位祖師及其門徒等主理。其桃李較負聲名者計有:李牛、林卓垣、關浩、莫公遜、盧華、白田、陳斗、江安、關德興、衛成、梁蘇、劉富、孔乙已、陳錦雄、伍冉明等。
大陸風雲變色,門徒李牛首先移居香港元郎總館,及後周彪亦抵港,在西環設館。門人如林卓垣、關浩、莫公遜、盧華、白田、陳斗、江安、關德興、衛成、孔乙已、伍冉明等亦先後抵港設館授徒。
周家武術聲譽之隆,威名之盛,確是一時無兩。周龍祖師在天亦感與有榮焉矣!
西元1936年,英皇喬治六世登基加冕大典,香港舉行大遊行慶祝盛典,周館接受邀請,由周彪祖師負責率領門徒從廣州專程到香港參加演出,其精湛之獅藝武術表演,獲得港人激
節讚賞。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廣州市深受影響,因時局關係,各地館務,被迫暫時停止活動。直至大戰結束,周彪祖師與周田祖師及多位門徒,於戰後分別 到港謀生。經過多年戰亂,周館之師徒能再度在港相遇,仿如隔世。
周館門人均希望能夠在港成立武館,繼續發揚周家拳術。
終於首先由周彪祖師於港島上環設館,設立中外周家仁義堂。當時中上環海傍碼頭為極多大米行用作起落貨之用,周彪祖師設館不久,由於教導有方,各大米行之東主,及鮮魚行總會,紛紛聘請周彪祖師出任其公司之國術教練。及後周彪祖師更設館於西環,不出數年,周彪祖師之英名已名震整個港島中上環及西環區。
七、周家五虎先後去世
正當周館館務在港發展如日方中,威名日益增盛,門徒與日俱增之際,周彪祖師因勞碌過度染病,雖經多番診治仍告不幸病逝,其館務便由其門徒負責料理。而周田祖師,亦於一九七一年因病去世,至此周家五虎先後去世,所遺國術精萃,只有留待後世鑽研,及將周家拳術繼續發揚光大。
周家五虎雖先後歸道山,惟其在港門徒甚眾,各人均以發揚周家拳術及傳授後人為旨,除周彪祖師及周田祖師之武館由其門人負責館務外,亦有很多傳人紛紛設館授
徒,單在香港由周家子弟開設之武館亦不下數十間,更有子弟將周家拳術發揚海外,在星加坡、馬來西亞、越南一帶亦有周家子弟設館授徒,而遠至澳洲、美國、加拿大等地亦有門人發揚周家拳術。展望將來,周家拳術在香港及海外東南亞星馬、澳洲、美加等地必可繼續發揚,將周家拳術發展至全球各地。
有關周家拳的五位師祖,教授的拳術與兵器大致相同,但經過五位師父不同的經歷,經周家拳的前輩描述各宗師都發展出有自已特色的拳術手法與兵器套路。
周龍宗師由於英年早逝,離世時只有三十多歲,故此周家的武術主要由其餘四兄弟發揚;
周彪宗師當時在廣州仁義堂繼續傳授周家國術,手法剛勁有力,拳法步步迫打,當時在武林有南霸天的稱號;
至於周田系拳術與周彪系相近,但手法表現較注重細節,剛中帶柔、步法靈活,手法特別。周田宗師過往主要發展廣東西江及廣西一帶,有西江第一舘稱號;
周協宗師則於年青時投身戲班,故此主要在戲班流傳,徙弟大多數是戲班名人,在總會存有一則頭牌由戲班紅聆所送贈,有靚次伯、任白、關德興等;
周海宗師除了拳術套路外,則另創很多奇門兵器、碗筷套路、功夫扇、煙槍等等,出奇制勝。
據記載在香港主要教授周家拳的拳術多數是由周彪系與周田系所傳授,而周海宗師與周協宗師的弟子則主要在東南亞一帶流傳及推廣,香港則相較而言比較少師傅傳授。
資料來源:周龍五虎傳、南方都市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